中华中医文化事迹:震旦大学医学院

震旦大学始于爱国人士马相伯在天主教法国耶稣会支持下于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11年开设医学先修课(预科),1914年设博物医药科,翌年改为医科,校址在吕班路(今重庆南路)280号。学制4年,后改6年。


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皆参考法国医学专业。1932年,教育部批准立案,定名震旦大学医学院,贝熙业(Bussiere)兼院长。1938年由富莱梅(P.Flaimet)继任。设医学和牙医两系。医学系学生毕业后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49年,有教师51人,在校学生343人,应届毕业生27人。1951年,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牙医系。广慈医院、安当医院为教学医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被撤销,医学院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在震旦大学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成立到撤销,38年中共培养学生579人。


历史沿革


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建学院,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3年—1912年,校名为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课程。1908年起设文、理两科。


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自任总教习,亲定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


1905年2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愤而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1905年8月,震旦学院在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1912年—1928年,校名为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1914年起,分设法政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1911年,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医学先修科两年,临床实习四年毕业。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安当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1912年,法籍传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学院院长。


1914年,正式设博物医药科,学制四年。


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52年,校名为震旦大学,1932年起分设医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1947年增设文学院。


1932年,震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院长由法国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兼任。增设牙医学系,学制四年。


1937年,创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名义上从属于震旦大学。


1938年,富莱梅传教士(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继任院长。


1948年,牙医学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该系的创始人、系主任沈国祚任院长。


1949年,因国家急需口腔医务人员,牙医学院学制从6年改为4年。


1950年,牙医学院复称牙医学系。


1951年,据华东军管会高教处指令,将司徒博医师主办的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同年,经华东教育部批准,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并入震旦大学。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震旦大学被撤销,医学院与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在震旦大学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成立到撤销,38年中共培养学生579人。

最新图片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