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华药典频道 > 中药材库 > 正文
粟米草(中药材)
收藏
0
本词条由国医小镇网整理并发布提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粟米草为粟米草科植物粟米草Mollugo stricta L.或簇花粟米草Glinus oppositifolius (L.) A. DC.的全草。8-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产秦岭、黄河以南,东南至西南各地。

  • 中药名称粟米草

  • 中药学名(拉丁名)

  • 别 名地麻黄、地杉树、鸭脚瓜子草

  • 所属功效类清热药

  • 粟米草科

  • 分布区域产秦岭、黄河以南,东南至西南各地

来源

本品为粟米草科植物粟米草Mollugo stricta L.或簇花粟米草Glinus oppositifolius (L.) A. DC.的全草。(《中药大辞典》)
本品为粟米草科植物粟米草Mollugo stricta L.或簇花粟米草Glinus oppositifolius (L.) A. DC.的全草。(《中华本草》)

分布产地

产秦岭、黄河以南,东南至西南各地。

入药部位

全草

采收加工

8-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中药大辞典》)
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中华本草》)

性味归经

淡、涩,凉。(《中药大辞典》)
味淡、涩,性凉。(《中华本草》)

药材功效

清热化湿,解毒消肿。(《中药大辞典》)
清热化湿,解毒消肿。(《中华本草》)

药材主治

主治腹痛泄泻,痢疾,感冒咳嗽,中暑,皮肤热疹,目赤肿痛,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烧烫伤。(《中药大辞典》)
主治腹痛泄泻,痢疾,感冒咳嗽,中暑,皮肤热疹,目赤肿痛,疮疖肿毒,毒蛇咬伤,烧烫伤。(《中华本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鲜品捣敷或塞鼻。(《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鲜品捣敷或塞鼻。(《中华本草》)

用药禁忌

《贵州民间药物》:“忌辣椒、烧酒及姜、葱。”

中药配伍

1.治肠炎腹泻、痢疾:①粟米草15g,车前草15g,萹蓄12g,仙鹤草12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②鲜粟米草全草30g,青木香、仙鹤草各9-15g。水煎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2.治中暑:粟米草全草9-15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3.治皮肤热疹:粟米草全草6g,捣烂包脉经(即寸口)。
4.治火眼:地麻黄嫩尖7朵,九里光嫩叶7张。两药混合捣绒,塞在鼻内,左眼痛塞作鼻,右眼痛塞右鼻,随时更换。(3-4方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5.治目赤肿痛:粟米草15g,天胡荽15g,问荆15g,千里光15g。水煎服。
6.治烧烫伤:粟米草研末,清油调敷患处。(5-6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82年)
7.治疮疖:鲜粟米草全草适量,捣烂外敷。(《浙江药用植物志》)

药理作用

粟米草地上部分对黄瓜芽枝霉有抗真菌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粟米草精醇A。粟米草精醇A尚有较强的杀精子作用,当其浓度为0-300μg/ml时,对精子的运动和生存力有剂量和时间相关性作用,在300μg/ml时达最大作用。粟米草精醇A与精子共孵60min后,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被抑制,精子膜质过氧化明显增强,在电镜下可见精子头和尾区的膜明显损害,精子顶体膜显著肿胀和破坏。
本植物的皂甙提取物对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的致死浓度为151.36×10-6,在亚致死浓度(50×10-6)时,能使攀鲈鳃上皮肿胀,毛细血管收缩,鳃上皮微水孔封闭,最后可使鱼窒息而死亡。(《中华本草》)

道地性

非道地

相关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淡、味涩。”
2.《全国中草药汇编》:“淡,平。”
3.《四川中药志》1982年版:“淡、涩,凉。”
4.《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利湿。主治腹痛泄泻,感冒咳嗽,皮肤风疹,外用治眼结膜炎,疮疖中毒。”
5.《台湾药用植物志》:“叶治毒蛇咬伤。全草治热带性溃疡性口内炎。为缓和清泻剂。”
6.《浙江药用植物志》:“清暑热,收敛,解毒。主治中暑。”

原标题:粟米草
词条标签:粟米草

  • 来源来源
  • 分布产地分布产地
  • 入药部位入药部位
  • 采收加工采收加工
  • 性味归经性味归经
  • 药材功效药材功效
  • 药材主治药材主治
  •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
  •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
  • 中药配伍中药配伍
  •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
  • 道地性道地性
  • 相关论述相关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