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近年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相继被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项国家重要战略规划,尤其《中医药法》的出台,使民族医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占边境线的约70%。
阿昌族
简要
方言两种方言,兼通汉语、傣语等其他民族的语言或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使用汉字。阿昌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阿昌族乡、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九保阿昌族乡,其余分布于潞西、盈江、腾冲、龙陵、云龙等县。此外,在邻国缅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阿昌族制造的铁器极负盛名,以“户撒刀”著称于世。
发展史
阿昌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阿昌族同胞逐步获得了一些医药经验,产生了本民族经验型的民间医。阿昌族医药在发展过程中,受阿昌族居住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点的阿昌族医药知识。虽然阿昌族医药历史悠久,但由于阿昌族历史上只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医药知识及经验是通过口传身教的方法,世代相传,无医学经验手抄本,历代文献对其医药记载也甚少,使其民族医药的历史考证较为困难。
传承与特点
阿昌族先民们为了生存和繁衍,除了和大自然恶劣环境做斗争,以取得生活资料外,还要对付各种疾病,甚至是传染病的侵袭。人们必须要千方百计地寻找防治这些疾病的方法和药物。阿昌族医药直接产生于生活实践,是自身防病治病经验的原始积累。
阿昌族是云南人口较少的特有民族,虽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行医经验都是口传身教。很多阿昌族的医药知识、特色疗法等并不成系统,都靠师带徒口头、手把手相传,医药知识要素以“碎片”的形式高度分散在各个民族医的头脑里。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阿昌族同胞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用药经验和一定的医疗技术。
阿昌族在从远古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有过无数的医药创造,流传到今天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其医药发展不平衡,各地继承和传播的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他们很容易受到外来民族包括医药文化在内的知识渗透,本民族医药学相关知识结构稳定性差,所以其医药学的民族性比较模糊。他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特的一些医药知识、独具特色的医技医法以及药物使用的经验,但阿昌族人民对生命运动的规律、疾病和健康的认识都还较为初浅,多停留在感性、零散的阶段,尚未达到理性阶段,因而也就没有医药理论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掌握本族特色医疗技术的民间医越来越少。本民族医药学目前尚处于抢救、发掘、整理和研究阶段。
阿昌族医药长期以民间的形式存在和流传,没有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文字记载和总结,再加上某些资料的失实记载,其传承方式、医技医法、治疗以及用药等问题,我们仍然可以从有关的文献资料和人民群众的口碑以及从现在的老民间医生,甚至是老艺人中收集、整理、完善和提高。
现代阿昌族民间医对疾病的诊断方法,主要是在传承祖辈医技医法“五观”“四柱脉”和“摸颈动脉”等的越础上,分别乂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再结合患者病情调整用药,这样就使得阿昌族民间医药在世代相传的基础上,得以不断充实、完善、提高和发展。
养生保健方法
阿昌族的先民,从原始社会开始,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居住于山林洞穴中,有时误食有毒食物,发生呕吐、昏迷甚至死亡,逐步认识分辨出了某些对人体有益或有害、能吃或不能吃的植物;若有外伤,他们就釆用树叶、草根及其他植物敷于伤口上,这样就逐步认识了外用药物和止血药等。在无外来医药的情况下,阿昌族先辈们通过漫长岁月所获得的医药知识是来源于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总结。阿昌族人民在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文化的影响下,民间医药及个人卫生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还学会了酿酒,他们觉得喝酒能减轻风湿性疼痛等疾病,特别是药酒。从洗脸到洗澡、洗衣服,逢年过节打扫卫生、端午节喝雄黄酒、刮痧、拔火罐,用艾叶、麝香等灸穴位,荆竹筒煮后拔穴位等,逐渐形成了医药卫生习惯和保健方法。
阿昌族居住地区炎热潮湿,病菌容易滋生和传染。长期以来,人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总结出了一些医药知识,保留了一些治疗疾病的技能。阿昌族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自己的专业行医人员。生疾患病,无处求医问药,只有问卜打卦来判定冒犯了哪一神灵鬼魅,然后釆取相应的祭祀活动以求病愈,或用简单的一些草药和简单的疗法加以治疗。据明代《百夷传》记载,阿昌族所属之地的百姓“疾病不知服药,以姜汁注鼻中。病甚,命巫祭鬼测路”。清末,阿昌族聚居的梁河县有了几家中药铺,20世纪30年代有西医传人,但终究不成规模,解决不了多少问题。在漫长的对疾病防治与养生保健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无论是在药物、食物还是在习俗等方面都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阿昌族传统的医药,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用药知识和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方面,还体现在他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展现出阿昌族同胞们的生活智慧和健康智慧。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