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毛南族

简要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山地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文。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贵州平塘县、独山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河谷地带等地,其余散居在环江县内的水源、木论、川山、洛阳、思恩等乡镇,以及周围的河池、南丹、宜山、都安和贵州的惠水等县(市)。

发展史

清代,毛南族开始出现中医师,如清咸丰年间,著名的中医师谭翠品、谭云锦等人,精通中医药,而且各有专长。其中谭云锦以治温病闻名。道光年间的谭清修以治便血、血晕、崩漏为专长,被群众誉为“妙手婆心”。稍后的谭妙品、谭怀瑜以治骨折著称。此外,擅长针炙的谭玉厚,善于弘扬祖传民间医术的草医覃梦熊、中医师谭履宜、治蛇毒能手谭光立等人,都为世人传颂,受人尊敬。

1950年以后,毛南族的医药卫生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派遣医疗队深入毛南山乡,为群众免费治疗,实施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卫生所、中医联合诊所、草医组,培训医护人员,长期严重威胁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霍乱、天花、疟疾等几种主要传染病被消灭。新的接生人员则迅速代替了旧接生婆、家庭妇女落后的接生方法,极大地减少了婴儿死亡率和妇女因分娩致死、致病的人数,全民族的健康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1964年,下南乡建起一间民族医院;1983年再建筑一座三层楼的门诊部;1992年又建了一栋三层比较现代化的住院楼。各行政村都有卫生所,大的居民点还有卫生员,加上私人诊所,初步形成医疗网。

民族用药

毛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生物和环境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宝资的民族医药经验,他们除以口传心授、实践提升后产生并逐步发展的本民族医药体系外,还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医药理论,将其深刻的融合到本民族医药体系之中,使毛南族医药得以不断完善和延续。在当前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中,作为有着一定特色的民族医药,也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民族诊疗法

在旧中国,毛南族聚居区缺医少药。但在与病魔长期的斗争中,毛南人摸索到部分常见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技术,也从兄弟民族医学中吸取了大量知识与经验,涌现了一批中草药医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偏方验方,为本民族群众健康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