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京医治病方法

京族医生使用的临床治疗方法,总体上可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又可分为药物内服疗法和药物外用疗法;非药物疗法包括范围更广,如针刺、艾灸、刮痧、放血、挑治等均为常用。临床上,他们经常是内治与外治同时应用,以促进患者的康复。


一、药物疗法


京族人民居住在沿海一带,工作繁忙,粗食速食,工作及居住场所经常潮湿且湿度大,常见病主要有感冒、胃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腰脚痛)、胬肉增生(肉流眼)、骨增生和妇道病等。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治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有汗不多、头胀痛、四肢酸懒、咳嗽痰黄、咽红肿痛、口干欲饮、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用清热解毒药煲服(金盏银盘、金银花、牛筋草、黄皮果叶、鱼腥草、东风桔、一点红等宿汗感冒,即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四肢酸痛、鼻塞不通、流清涕、说话声音重、咳嗽痰稀、咽痒、舌苔白、脉浮紧等,取京药适量,煲水后熏洗全身,内服药水(常用杉木皮、潺木皮、假花生藤、簕界叶等用水共煮),最后艾灸取汗。治疗风寒感冒的要点,就是要让身体出汗。发汗有很多方法,如桑拿、用热水泡脚(最好加点酒)、服药后盖上两层被子、喝姜糖水、喝姜粥等。


治寒性风湿病,多用活血祛风药(如半枫藤、钩藤、鸡血藤、千年健、宽筋藤、透骨风、海蛇等)浸酒服或吸毒蛇血(把蛇捆绑吊好,用玻璃或竹器割尾部取血吸之,用烈酒送服、效果很好.重者加艾灸拔火罐。若为热性风湿病,则用木防己、木瓜公花、银花藤、地龙适量煎数剂内服,可并用针灸治疗。


治腰肌劳损,采用活血祛瘀、散积止痛的京药(如大罗伞、小罗伞、苏木、山八角、两面针、田七、姜黄、四方雷公根、宽筋藤等)浸酒外擦,也可水煎内服,或与动物骨头一起炖汤服用。


治胃热痛,可用淡竹叶、鲜天冬、山菠萝、桑叶,煲水服。胃寒痛,则用地菊适量,炒黄,浸米酒服。食疗可用马肉炖汤服。


治伤口感染,可用大种海嗅叶、浓糟、松木炭,共捣烂外敷患处;也可用落地生根捣烂外敷患处。


治急性肝炎,可用溪黄草适量,捣烂取汁服;也可用四方雷公根、田基黄、金钱草、茅根、甘草各适量,水煎服。


治跌打损伤,外擦药酒即可。即用白芷30克,香附30克,苏木40克,榕木须根40克,浸酒外擦。


治小儿着锁风(破伤风),可以艾灸为主,并用肉罗伞根煲水饮。治肉流眼(胬肉增生),可在面部和眼周围放血,然后用竹蒿草煨热敷于患处,再用少许冰片、硼砂、珍珠末,加水溶解后点滴于患处。


治妇女月经不调,可用益母草、香附草各适量,水煎服,并加用艾灸腹部穴位及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治肺癌,可用大剂鱼腥草、半边莲、地龙,水煎服。


治鼻咽癌,可捕捉癞蛤蟆,去内脏洗净,与猪骨头一起炖汤服,连服半年。要注意的是,癞蛤蟆有毒,宜久炖2小时以上,开始时每天少量慢慢温热饮服,未发生毒性反应时再慢慢增加药量。


二、非药物疗法


1.艾灸疔法


艾灸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一种,历史悠久,是医学宝库组成的重要部分。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说明灸法有独到之处。实践证明,艾灸不但有驱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而且还可活跃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对心血管、呼吸、消化、神经、血液、内分泌、生殖等系统功能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艾绒点灸不仅可以治病,而且也是一种保健方法。健康人长期施灸可以使体质增强,精力充沛,身心舒畅,提高免疫和防病能力。


京医艾绒点灸是祖国医学艾灸的一种常用方法,京族地区每个村医、民间医生都能熟练地制作艾绒并会储存备用,运用艾绒点灸(俗称烧艾火)方法治疗相关疾病。因其为操作简便、安全效验、经济节约的民间常见医疗治病方法,所以“京族三岛”有几位老医生,在解放前后一直都是凭借简单的艾绒点灸,走遍了附近的村庄,治愈了不少病人,抢救了很多病重和奇难杂症病人,现将他们历年所使用的灸法治疗各种疾病分述于下。


(1)烧艾火(艾绒直接点灸)。


本地民间是用野生的五月艾艾叶制作艾绒。先将采集到的艾草去梗、去秆、去干枯叶,只留生艾叶,接着将艾叶放到阳光充足处多次曝晒到干,然后分拣出多余的艾梗、艾秆等杂质,最后装入布袋中暂时保存。将暂时保存的艾叶放到民间盛物用的竹箕中,然后用手掌把放在圆形的竹箕内的艾叶前后反复搓按擦,让小小的艾叶细楂杂质从竹箕底部的空隙中掉下,并边搓边拣去细小的杂质,再经反复搓擦,待检查基本无艾叶细楂杂质从竹箕底部的空隙中掉下时,即可得到软细如棉的乳黄色或金黄色的物质一一艾绒。


从备用容器内取出少许艾绒,把它放在手掌心上,然后双手合掌,前后轻轻搓压,使艾绒搓捻紧实,做成约2厘米X0.5厘米大小、两头尖中间粗如梭状样,使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耐受。根据使用需要,可做成5~10炷备用,或边用边做。在点灸治疗时取一炷在明火或香火中点燃(因艾绒柔软如绒,易燃而不起火焰,气味芳香,适合灸用)。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艾条,根据不同疾病的点灸穴位,用拇指尖轻而快速地按压点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而不留疤痕的目的。这就是民间最常用的治病方法一一艾绒点灸。此种灸法可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胃脘痛、乳疮、缠腰火丹、低血糖休克、宿汗病、马上风、马后风、妇科病、不育症、小儿疳积、惊风、吊风、牙痛、神经痛、鸡眼等。


(2)隔姜灸。


首先用刀把姜切片(薄片最好),把大如玉米样的艾绒放在姜片上,用火点燃,放在患者局部或穴位(根据具体的病情使用相应的灸法),待病人诉热痛难忍时再移开,稍后进行第二次用至艾火熄灭后姜片不热为止,再换第二片姜艾,类似这样施灸。视病情轻重,轻者一次生效,甚至痊愈,重者需灸几次或十几次。可用于治疗风寒感冒、怕冷、头晕、身痛、咳嗽、半身不遂、风湿病、脉管炎、瘰疬、阴疽及风寒湿引起的各种疾病。


(3)隔蒜灸。


把大蒜切薄片,灸法同隔姜灸法一样。此类灸法可用于治疗各种热型疮疖、深部脓肿、蛇头疔、疥、癖及其他皮肤病。


(4)黑艾(合药灸)。


用麝香、血蝎等适量粉末同艾绒拌匀,做成小艾条,点燃后灸穴位和患处。可用于风寒风热感冒、半身不遂、神经痛、风湿病、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牙痛、头身痛、跌打伤痛、妇科病、小儿癫痫、阴风及多种危病的治疗和抢救。此艾灸后会留下黑点,用水洗即去,所以京民们都叫它黑艾。


2.沙姜会冷法


沙姜是一种姜类种植植物(分红、白两种),性平凉,味香带辣。在膳食方面,沙姜多用于调味。煮鱼汤时放适量沙姜,既可以调味,又能起到软化鱼骨的作用。煮腥味较浓的汤,放入少许沙姜粉和胡椒粉.可去其腥味。炸扣肉时放适量沙姜,食时更宜可口。用沙姜焗章鱼,脆皮爽口,是很好的下酒菜。总而言之,沙姜在京族的膳食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调料。


沙姜不但在膳食方面有多种用法,而且在医药上用途也很广泛,有行气化痰、消肿止痛、祛瘀行气、软坚退热等作用。小儿发热,用白沙姜捣烂外敷头顶囟门穴(擦身亦可),可退热。气逆上攻,与人吵架,口面潮红,口开不能出声,用白沙姜适量捣烂,用冷开水冲服。铁钉刺伤,用白沙姜适量捣烂炒生油,趁热外敷患处,有止痛消炎的作用。咳嗽无痰(热咳),用白沙姜适量炒猪肺,随意食。顽痰塞喉,可用白沙姜一块捣烂,加生盐少许,同米酒灌服。扁桃腺肿痛,用白沙姜适量捣烂,同少许生盐冲凉开水含漱。面生粉剌,可在早晚洗净面部后,再削去白沙姜表皮,擦涂面部数次。


3.七刀七水的民间片法


七月七水是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午(化时正)所取得的井水(简称七水)。当天所收的井水清凉可口,解暑宜人。相传七月初七那天是天上牛郎与织女的相逢日(每年在这日得相见一次),所以两人便相抱,痛苦流泪(他们因隔一条河不能来往),而在这天一般不会下大雨而会下小雨或下几滴雨水,这种雨水就是他们的泪水,是仙水。相传喝了此水既可以解渴,也可以治疗很多疾病。


京族人每逢这天,在中午12时,都用大罐小瓶装满七月七水以备用一年。在炎热的夏天(在没有矿泉水之前),祖祖辈辈相传,不论是出海打鱼、耙螺、挖沙虫,还是插田、种红薯、耕地除草,都备带一瓶七月七水在身边,以防暑解渴。小伙子喝完后,不够喝时便问同伴:“你还有‘七姐’(当时对七月七水的美称)吗?请借用一下。”所以在盛夏季节,在京岛各处都可以看见“七姐”的身影。


七月七水不但能防暑解渴,而且也能治疗疾病(治疗暑热病较好)。它是一种清热解渴、凉血降压、清除胃肠湿热的良水。也有人把一条去皮后的冬瓜放入一罐七月七水中,水的疗效更好,存放时间越长越好,故有“十年七水可治三年病”的说法。如肚热痛、胃热、口渴、酒醉时,可用七月七水一碗,放入少许生盐,拌匀,饮之有效。一些中草药用七月七水来调和,其治病效果更好。小儿发热可用七月七水洗擦身体降温。喉热痛、牙齿痛,用七月七水冲米醋含服数次可解痛。治疗肝胃热痛所引起的口鼻出血,可用茅根、竹茹、黄柏、莲藕节各适量,煲七月七水服用。


4.老海水浴疔法


海水浴疗可以放松身心、治疗疾病,具有醒脑、提神、活络、健身、舒筋等功效。


洗海水浴,在水中受到海浪冲击,是一种很有趣的体育活动。通过游泳、浸泡咸水等,可以舒筋活络、畅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及提高免疫力等。另外,通过洗咸水浴,可以消炎、杀菌、止痒、祛腐、生肌等。海水如同医学上的生理盐水一样,所以说洗海水浴是一项既可健身,又可防治疾病的有益活动。


京族祖辈居住在沿海地带,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懂得了洗海水浴可以防治许多疾病。平时经常洗海水浴,可减少皮肤病和疮疖,少患皮肤感染病。对血热、皮肤瘙痒、过敏性皮疹、疱疹、疥癖、烂脚丫、脚气、慢性溃疡不易收口等,连续下海浸浴15~20天,每天2~3小时,时间长些更好,可以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其他治病方法


1.毒鱼剌伤、海蜇蜇伤


地处沿海的“京族三岛”渔民,都是长期以下海捕捞作业为生活,但在工作中他们遇到最烦心的事,就是被毒鱼刺伤和海蜇蜇伤。被毒鱼刺伤后,轻者疼痛难忍,呻吟不已,重者局部红肿,周身麻冷,淋巴结肿大,冷汗湿衣,甚至出现休克、昏迷等症状。被一般毒轻的乌子婆鱼、老虎鱼等刺伤,可用八角油、正金油、风油精外涂患处,再用火烤效果更好。甫鱼(一种带刺的有毒鱼)是中性毒性鱼,被其刺伤后可用甫鱼羹适量煲水浸洗半小时至一小时即可见效。被金鼓钱鱼刺伤后,可用八角油、扫把油外涂患处,或以算盘子叶适量煲水浸洗半小时至一小时即可见效。流(刘)鱼是毒性较强的一种鱼,被其刺伤后一般疼痛难忍,可煲糯米饭吃,并用少许糯米饭外敷局部;也可用算盘子叶和木炭一起煲水浸洗患处30分钟;也可饮适量跌打药酒,止痛效果很好。


海蜇是一种可食用的美味海鲜,也是一种有毒的生物。海蜇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它的肉体一旦被触及便会顺势附着人体,并蜇以毒液,使人体的皮肤立即出现火辣而奇痒的类似烫伤的病症,局部红肿,痒痛难忍,有些还起小水疱,严重的可导致脱皮溃烂。如大面积被蜇伤,不及时治疗,甚至有生命危险。因此,捕捞海蜇时是忌用手抓捧的,要用网具捞。为了让渔民记住这个禁忌,京族人自古以来都称海蜇为“捞”和“海捞”。若被海蜇蜇伤,迅速用适量的明矾,以冷开水拌匀后浸洗局部,可减轻局部症状,每天2次或3次;也可用明矾、刀枪木各适量,煲水外洗伤处。


2.索医护霄八方


“京族三岛”的群众以海上工作为主,根据海水潮流而工作,因此没法按时进餐,很容易得胃病,以下是京医常用治疗胃病的验方。


(1)治疗胃热痛。


①鲜天门冬30克,冰糖30克,加水3碗煎至2碗,分2次服。每日1剂。


②葛根20克,石膏30克,崩大碗20克,灯笼草根20克,青苔寄生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治疗胃寒痛。


①高良姜30克,元胡15克,白芷15克,佛手15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老姜头30克,小茴香30克,共研成细末。猪胰脏1具,将猪胰脏浸过姜汁酒后煨熟,再蘸上述药粉食之。每日1次,连食3日即可见效。


(3)治疗胃气痛。


①黄皮果核30克,猪肚1具,将猪肚洗净,将黄皮果核放进猪肚中封好煲食。每日1剂,每日2次,连食3日。


②乌药10克,白芍10克,香附10克,百合30克,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


(4)治疗胃酸过多。


海螵蛸、瓦楞子(煅)各60克,共研成粉末,每次6克,以温开水送服。


(5)治疗胃癌。


仙人掌根40克,泥蚶60克,猪肚1具(洗净)。将仙人掌根放进猪肚内封密,和泥蚶一起入锅,文火煲烂猪肚后食用。每日分2次食,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

原文标题:京医治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