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文化 > 民族医药
分享到:

京医理论基础

京族医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认识到,天地为万物之灵,其灵为一巨大灵气,世间万物也有着个体的灵气。天地间之灵气与万物之灵气处于和的状态则兴盛,若二者不和可表现为灵气“足余”(过盛)或灵气“欠足”(不足),则为衰败的开始,最终甚至走向灭亡。


京医以自然界万物灵气的调谐、调和来认识理解事物的兴盛、衰败,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探索人体生命和疾病发生与天地赋予的灵气之间的密切关系。当天地灵气过盛或不足,若人们不能顺应调和就会产生疾病。例如,人与水土之灵气不和,就会患水土不和病,出现腹泻、呕吐、肚胀、肚痛、不能饮食、头昏眼花等病症症状;人与水、湿、雾、露之灵气不和,就会出现面色苍白、面色发紫、身困无力、背胛发胀、冷热不和等寒湿病或痧气病的病症表现;人与霜雪之灵气不和,就会出现皮硬结块、生萝卜崽、生冻疮等症状及体征;人与暑热之灵气不和,就会出现心头闷热、烦躁身热、气急、大冒冷汗、突然昏倒等中暑热风气病症。


京族医药发展并未固步自封,而是善于向汉族的中医等传统医药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融会贯通。在长期的实践中,虽然京族医药缺乏本民族文字记载,但是通过口传心授,指药论治,以症诊病,对病、对症治疗,自成体系,形成人体生理活动与疾病诊治的基础理论。


京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构成人体内在的脏腑有神、心、肺、肝、脾、肾、脑髓、胆、胃、肠、膀胱、精(胞)宫。人体局部与整体、生理与病理的关系,有六脏六腑。六脏分别是神、心、肺、肝、脾、肾,六腑分别是脑髓、胆、胃、肠、膀胱、精(胞)宫。这些脏腑的灵气,互相协调,维持着人的生理生命活动。当人体受到风、寒、湿、热、毒的侵害时,人的脏腑受损,脏腑之灵气失调,就会引起人的生理功能失和,从而产生疾病。


神的灵气失调:“神伤则病,神去则亡。”神气不足,神气不和,就会表现无神,则表现为语声低微、少气懒言、不思饮食、身困无力等症状;走神,则表现为头昏眼花、遇事错乱、多梦失眠等症状;败神,则表现为呼吸无力、呼多吸少、肌冷乏力等症状,甚至死亡。


总的来讲,京医的基础理论,融合了京族民间医学经验、中医理论以及现代医学的一些知识。其基本要点:理论框架是以中医的阴阳理论、五脏六腑理论、望闻问切诊断方法、药物内服加针刺穴位治疗方法等为主。京医临床诊断以辨病为主,病名以主要症状为依据,补充一些现代医学的诊断,形成了参合京医和中医,贯通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模式。


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归纳的总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其内部所含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凡是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功能的和功能亢奋的属阳,凡是沉静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物质的和功能衰退的属阴,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辩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在解剖方面,可用阴阳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灵枢·寿夭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在生理方面,可用阴阳来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在病理方面,可用阴阳来阐明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在诊断方面,对病症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在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都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总之,阴阳既是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依的。若是阴阳平衡,人体便不会出现病症;若有一方出现了异常状况打破了平衡,那么各种病症便会接踵而至。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若一方出现问题,而另一方也会逐渐消亡,也由此可见阴阳是分不开的。


其实,阴阳是在不停地运动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阴阳运动,人才会健康;若是阴阳静止,人便会逐渐死亡。中国传统医学治病的实质,就是在调理阴阳失衡。当阴阳平衡之际,即为百病自愈之时。


京医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部分,将热性、邪毒充盛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阳证,将寒性、正气不足的临床表现归纳为阴证。同一种疾病,也分阴证、阳证。如感冒,风寒感冒为阴证,表现为怕冷、无汗、咳嗽、畏风,京医称为宿汗感冒,取辛散发表的京药水煎内服,并用杉木皮、假花生藤、簕界叶等煎水熏洗全身,最后用艾灸使汗出,多可迅速康复;风热感冒为阳证,表现为畏风、咳嗽、有汗、咽痛,治疗可用清热解毒药金盏银盘、金银花、牛筋草、黄皮果叶、鱼腥草、东风桔、一点红等,水煎服用。

原文标题:京医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