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
近年来,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相继被纳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项国家重要战略规划,尤其《中医药法》的出台,使民族医药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占边境线的约70%。
京族生产习俗文化
由于历史上受汉族文化影响深刻,近现代以来又与汉族杂居,京族的生产习俗有很多与当地汉族相同、相似的地方。京族的生产习俗有着浓郁的亚热带海风气息,其一些固有的、独具一格的生产习俗仍保留、延续至今。
一、拉大网作业
京族聚居区浅海一带渔产丰富,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拉网捕鱼的生产方式。这是一种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拉网的结构包括网线、网浮、网坠、网索等部分。大网长达400多米,高约3米,整张网身由6张罾网缀连组成,网眼小而密;小网长约330米,高约2.3米,由4张罾网织成,网眼较大较疏。拉网价格不菲,是由村里各家各户共同出资购买的。操作时,大网要三四十人,小网也要二三十人。拉网适合在沿海浅水进行操作。首先,由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探察海域,观测鱼群,选择作业地点;然后,在有鱼的地方,由劳动力强、劳动技术全面的老渔民(称为“网头”)带领,乘坐竹筏或小艇距海边70多米远的地方沿沙滩岸线徐徐放下渔网,自滩边向海面围成一个800多米长的半月形包围圈;接下来,操网者(称为“网丁”)分为两组,各执网纲一头,合力向海滩岸拉收。在拉拽过程中,两组操网者一边拉一边徐徐靠拢,直到网尽起鱼,从早上一直拉到中午才将大网拉上沙滩,一次拉网操作才算结束。拉网作业,男女均可参加,也不受季节限制,只要水期(水巡)合适(如果太大潮了没地方拉),当风平浪静或大风来临前、后,都可进行,一般在台风来之前1~2天是鱼最多的时候。由于这种拉网作业仅限于浅海,操作也比较落后,故产量不是很高,一般一网能打几百至上千千克的鱼,以大小黄鱼、马鲛鱼等为主。京族人惯于劳作,人老体衰不能出海打鱼了仍不甘于闲在家中,不少人仍参与到拉网作业中,既能在劳动中感受群体的欢乐,又能锻炼身体。
二、其他渔网和渔具
除了拉网,京族人民在生产活动中还创制了刺网(包括定刺、流刺、旋刺)、塞网(又称闸网或壅网)以及鲨鱼网、南虾网、海蜇网、鲎网、墨鱼网、渔箔等。
剌网在鱼汛时由渔民边划桨边放网,以横截鱼类回游要道,缠住鱼体进行捕获。
塞网分疏网、密网两种,网的长度、高度与拉网相同,不同的是塞网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网则着重在“拉”与“收拢”。操作时,将人分为3组,各组有“号桩”、“插”、“挂网”(把网挂于桩上)、“挑沙土”(将网脚填塞)等分工。在潮涨之前,预先把塞网设置好,等到海水上涨,各种鱼虾随潮水进入塞网圈内,就落入了预设的塞网之中。至潮退去,鱼虾的回路已被渔网和沙土围成的海滩包围圈隔断,渔民便可立即下海滩抓鱼了。
鲎网是专用于猎捕鲎的大网眼渔网,比其他网类都大。通常长度多为45米,高度约为1.3米,全网可围海域宽度近500米。在我国,鲎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等地的沿海地区,平时栖息于20~60米深的沙质海底,爬行觅食,活动必雌雄成对,喜沉海底沙泥处寻食,主要以底栖的小型甲壳动物、小型的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海豆芽等为食。每年春深水暖时,雌鲎雄鲎双双从深海游到海滩来生儿育女,此时捉到一只鲎,提起来便是一对,故鲎还享有“海底鸳鸯”的美称。有经验的渔民熟悉鲎的行动路线,事先在半路上布下了网。鲎网由多个网笼组成,每一个网笼都设有一个“虎口”,鲎一旦爬进去,就再也无法爬出来。但因连年捕杀,鲎资源日见枯竭,加之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设专网捕捉鲎的现象几乎没有了。
鲨鱼网是一种用于深海猎捕大鱼的网具,并不是具体专用于捕鲨鱼的。网身长400米,高1.3米,网眼粗大,由网线、网浮(竹筒)、网坠(铅铁或石块)、网纲等组成。渔民一般为4人一组,乘船或乘筏子来到大鱼活动的深海区,将大鱼栏截下来后,由两人掌筏,其余两人下网,把网的两端及中间脚部以重石坠定于海中,然后人们就回家休息等待(如果来回路途远,也可在筏上等待)。待到半夜或次日凌晨,再划筏前往观看网浮况。若大鱼已入网,待鱼挣扎力疲,以鱼叉或鱼钩之类的工具将大鱼俘获捆绑。鲨鱼网每次下网都可连续捕猎三四天,鱼多的时候甚至可以维持七八天。这是一种既惊险又充满乐趣的捕鱼作业。
渔箔,是一种漏斗形的固定捕鱼工具,一般选择在潮水升降、水势较急的汇合处设置。每个箔位有规定的规格。先用高约2米、直径10多厘米的木桩、木条和网在浅海滩上围扎,形状似漏斗,围扎形状前半部像“八”字形向海岸延伸约500米,叫做“篱篙”;后面的过程为用竹篾连着围网织成,叫做“箔漏”。当大海涨潮时,鱼、虾、蟹等跟着涨潮游到岸边;退潮时,鱼虾又退向大海,而此时渔箔的“篱篙”像两条臂膀栏住退路,鱼虾不得不顺着“篱篙”进了“箔漏”。等到海水退到一定程度,渔箔露出水面时,鱼虾便成了囊中之物,渔民便可轻而易举地捕捞了。每个渔箔的年产量可达1万~1.5万千克。近年来由于生态资源恶化,这种竹栅做成的渔箔,密密麻麻地插于海滩上,使纳潮不畅,许多污染物积于湾内,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大鱼、小鱼、虾仔一进入漏斗状的渔箔内便被密网挡住,再也不能逃掉,对渔业资源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因此,为了保护休渔成果、保护生态环境,这种捕鱼方式不允许再使用。
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打蛎等,都是较简单的杂海作业了。有了沙虫锹、蟹耙、鱼叉、锄头等基本工具,男女老幼闲暇时都可进行杂海作业。
独特的环境决定了特有的生产习俗。由于各地所处的地理条件有差异,从事的作业种类也有所不同。山心、巫头主要从事浅海捕捞,靠塞网、渔箔捕鱼;尾主要从事拉大网、鲎网,放定刺网和墨鱼笼等作业,开展深海作业;散居区的京族人民则普遍从事挖沙虫、扒螺、捉蟹等杂海作业。浅海作业主要由妇女承担,出深海则普遍由成年男子完成。
三、高跷捕鱼
高跷捕鱼也是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捕捞鱼虾的方法。在浅海一带,小鱼、小虾一般在1米多深的浅海活动,这个深度一般刚好没过头顶。如何在不被海水淹没的情况下捕鱼捞虾呢?京族人想到了在腿上绑高跷以提高高度的做法,这就是高跷捕鱼的由来。这是在生产工具落后的情况下渔民出海捕鱼的一种谋生本领。踩高跷时,他们手中还拿着长木制作的捕鱼工具,走到海水漫过膝盖以上再把手中的捕鱼工具打开,边走边推装鱼的鱼篓,然后踩着高跷把鱼篓收拢拖上岸。
随着生产方式的不断改进,现在在京族聚居区,高跷捕鱼已逐渐被其他方式所取代,已经很少看到人行水上、如鱼鹰般捕鱼的景致了。“京族三岛”一带目前只有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会踩高跷捕鱼,年轻一代基本都不会了。为了抢救和保护好京族的生产习俗,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把踩高跷作为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挖掘,大力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并已初见成效。现在,踩高跷作为京族生产习俗的一种表演形式,不仅为当地京族群众带来可观的收入,而且也为游客们增添了不少乐趣,达到了宣传京族传统文化的目的。传统的踩高跷民族文化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四、“寄赖”习俗
在京族的渔业生活中,至今还保留着“寄赖”习俗。所谓“寄赖”,即俗话所说的“沾光”之意,是京族经济生活中的一种“见者有份”的传统分配民风。但凡遇到海上有人塞网捕鱼,旁观的渔民可以到网围中适当捕捉些小鱼虾归己所有,而网主也往往视之为当然而不会责怪。当有渔民从海里捕鱼归来时,路过的村民都可以前去拿几条鲜鱼回家享用。京族人认为被“寄赖”是一种“光彩,’,一种“雅容”。被“寄赖”意味着“丰收”和“幸福”,被“寄赖”愈多,意味着收成愈丰,年景愈好。不仅如此,渔人出海渔猎,当拉起第一网鱼时,总是要随手抓起两三尾大鱼放回到海里去。京族人认为,这样做是为了积德行善,表示渔家的诚心,会取得海龙王的庇佑,来日会取得更好的收成。这种传统意识和习俗观念根深蒂固,京族人至今仍在生产作业中恪守不渝。
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类型的关系密切,以至处于类似生态环境的民族其文化创造虽各有特点,但却具有一定的共性。京族的拉大网、下渔箱、高跷捕鱼、“寄赖”等生产方式与习俗,无不是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创造的文化产物。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等原因,京族人添置了新式渔船和渔网,运用机帆船和探鱼器等先进的工具捕鱼。捕捞方法有了较大的的改进,如灯光捕鱼等手段,使生产效益显著提高。生产习俗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寄赖”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渔业捕捞的产量有所下降,对于鱼产品的“寄赖”现象有逐渐减少之势。然而“寄赖”作为习惯用语仍保留在生活中。
京族的生产方式,是京族群众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很好地结合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京族人民的物质生活,也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
原文标题:京族生产习俗文化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赤岗红卫路靖晖街6号电话:13250521771 杨生
传真:020-37674468Email:webmail@guoyixiaozhen.com
CopyRight by ©2023www.tcm360.comAll Rights Reserved国医小镇
国医小镇文化旅游(广州)有限公司粤ICP备12079369号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国医小镇
健康养生,百病不愁